自古以来,每个地区在操办婚丧喜事中,都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但经过时代的变迁,这些民风民俗有的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
我在编纂《吕城镇志》过程中,对此进行了深入挖掘和探索,从中发现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由于这些习俗并无文字记载,都是靠一代一代人口授心记在流传。现在,我将吕城民间在婚姻上和建房上的古老习俗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婚 姻
男女婚姻一般有订婚、结婚、挑三朝、请女婿、会亲等习俗。
一、订婚:旧时青年男女的婚姻由媒人(现称介绍人)说合,父母包办,男方请的为媒,女方请的为妁,所谓媒灼之言,父母之命。提亲时由媒人先将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或草纸上送到男家压在灶庙上,三日之内如无打破碗、瓶之类不吉利的事发生,男方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庚帖)连同男方的生辰八字一齐送到算命先生家里,请算命先生“合年庚”,如无相冲相克的命相,方可定亲(即订婚)。定亲时由男方选定良辰吉日,写请帖送到女方的父母、兄弟、姐妹、舅舅、舅妈等人,请到男方家吃订婚酒,男方根据女方的要求,向女方赠送衣料、首饰、喜糖、喜糕、现金等礼品礼金,女方向男方回赠鞋袜、帽子、红绿鸡蛋、鸭蛋等礼品,所以定亲又称为“送鞋样”。
二、结婚:结婚前先由男方选定良辰吉日,将女方要求的鱼、肉、鸡、鸭等备喜酒原料或折合成现金(酒水钱)送至女家,称祭祖担。
结婚当日,由男方派人用独轮车到女家将嫁妆运回,男方运嫁妆的人员一到女家时,女家故意紧闭大门,由男方运嫁妆的负责人上前叫门,门只开一条缝,要男方给“开门钱”,经过几番讨价还价,***达成协议,把开门钱、鞭炮递进去,门即打开。女家用鸡蛋、喜汤圆招待男方客人,吃过以后才可将嫁妆装车。拎子孙桶(即马桶)时,女家的小弟或侄儿、侄女故意坐在子孙桶上不起来,等给了“利市钱”后才让拎走子孙桶,子孙桶里要放上7个红鸡蛋,寓意为“七子团圆”,被子里放5个红鸡蛋,寓意为“五子登科”。嫁妆整装待发,鞭炮齐鸣,一路浩浩荡荡,一路上还不断有村民、村童拦车索要喜糖。
嫁妆运到男家时,要放鞭炮迎接,选派多子多女的有福气之人来捧“当家被”和蚊帐等物。挂帐子时要说 利市话:
白绫帐子挂龙床,根根纱线配成双。
金帐钩、银帐钩,一副飘带万年长。
金鸡凤凰坐洞床,子子孙孙传万代。
铺床时说利市话:
黑漆踏板红漆床,照得洞房喜洋洋。
手捧金草铺金床,金床铺得亮堂堂。
里边铺到外边来,八方神仙到新房。
两边铺成和合对,中间铺个状元郎。
男家接新娘的轿子来到新娘的家门口,停歇在席子上,等待新娘上轿。新娘上轿时有一个哭轿的仪式,哭轿人常由姨妈或婶婶等长辈担任。哭轿人以母亲的口吻边哭边劝说女儿,大意是:我的心肝宝贝,你到了婆家,一定要孝敬公婆,听从丈夫,勤俭过日子,做一个贤妻良母。新娘上轿时穿上一尘不染的新鞋,不能带走娘家的泥土,否则会带走娘家的财气。当轿子载着新娘刚离去时,娘家人将一盆水从门里泼到门外地上,意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新娘坐在轿子里,脚下踏着带有火灰的“脚炉”,寓意为新生活红红火火。
轿子抬到男家门口时,男家在门口垫一条席子,轿子就停在席子上。在鞭炮声中,新娘出轿站在一张小方凳上,新郎上前抱起新娘移步入洞房称为“抱轿”。有些人家不用抱轿形式,而是用两只麻袋染成红色,铺在地上,让新娘踏着麻袋进入洞房,新娘踏上前一只麻袋时有人将后边的麻袋移到前边来,依次反复,直到新娘进入洞房时为止,这种形式称“传袋”,意即“传种接代”、“代代相传”。
结婚前***晚上,男家请一位或两位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的童男陪同新郎同床而睡,俗称“压床”,意为婚后子孙满堂。
新娘到婆家上阁楼时伴娘(也称伴婆)要说利市话:
脚踏楼梯步步高,青云得路上天朝。
手扶栏杆迷迷笑,夫妻恩爱相和好。
开箱时说利市话:
手拿钥匙金箱开,左边开过右边来。
打开金箱望一望,龙衣龙袍满箱装。
开梳妆盒时说利市话:
手拿钥匙梳妆开,红木水镜照起来。
照得新郎高官做,照得新娘福寿长。
五亲六眷都来照,代代儿孙做阁老。
晚上闹洞房***热闹,笑声不断。闹洞房称作“送居房”。送居房时要说许多吉利话。媒婆送新娘入洞房要说彩话:
一品当朝, 成双宝贵,
连中三元, 四季平安,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七子团圆, 八仙过海,
九代荣华, 十全十美。
当新娘坐上床沿,媒婆口发吉利话:
今夜入洞房, 鸳鸯戏成双,
明年生贵子, 中个状元郎。
点红烛时说:
红烛开包, 万福来朝,
红烛交头, 万年宝贵;
一对红烛头靠头,夫妻恩爱到白头。
点起蜡烛龙凤舞,代代儿孙出诸侯;
还有些村上另有一种吉利话,称“十点蜡烛”:
一点蜡烛一品当朝;二点蜡烛儿做阁老;
三点蜡烛三元及第;四点蜡烛四世同堂;
五点蜡烛五子登科;六点蜡烛六六大顺;
七点蜡烛七子团圆;八点蜡烛八仙过海;
九点蜡烛九龙治水;十点蜡烛十全十美。
点起蜡烛后,接下来就是看新娘:
揭开方巾看新娘, 新娘长得好福相。
麒麟送子到床边, 子子孙孙状元郎;
我看新娘头发乌, 金发蓬松戴凤冠,
子孙满堂福寿全, 代代儿孙做高官;
我看新娘十指尖, 十指尖尖做针线,
描龙绣凤样样会, 好象仙女下凡来。
敬酒时亲朋好友更有许多吉利话。敬媒婆:
一杯喜酒敬媒婆, 媒婆吃了笑呵呵。
寿又长来福又多, 好象杨家老令婆。
敬新郎:
一杯喜酒敬新郎, 新郎吃得喜洋洋,
新郎吃我此杯酒, 荣华宝贵万年长。
有些村上说的是“十杯美酒敬新郞”:
一杯喜酒敬新郎,一对鸳鸯喜洋洋,一家和睦乐安康;
二杯喜酒竹叶青,二姓结合亲又亲,两人恩爱心连心;
三杯喜酒桂花香,三阳开泰五世昌,三星高照喜炮响;
四杯喜酒四角方,四世同堂显威望,四季发财真兴旺;
五杯喜酒五福开,五子上京去考场,五子登科美名扬;
六杯喜酒六六顺,六部九卿朝君王,六亲九眷齐称贺;
七杯喜酒七颗星,北斗七星个个亮,七巧生意事业兴;
八杯喜酒八洞开,八洞神仙驾云来,八面威风把帐开;
九杯喜酒九重阳,九代荣华同朝纲,九九重阳菊花黄;
十杯喜酒十顺风,十指捧杯把酒送,十全十美家业旺。
接着是“十杯美酒敬新娘”:
一杯美酒敬新娘, 新娘欢笑伴新郎。
二杯美酒敬新娘, 新娘饮酒桂花香。
三杯美酒敬新娘, 锦绣枕上戏鸳鸯。
四杯美酒敬新娘, 女貌郞才两相当。
五杯美酒敬新娘, 珍珠玛瑙用斗量。
六杯美酒敬新娘, 荷花出水飘清香。
七杯美酒敬新娘, 山盟海誓不可忘。
八杯美酒敬新娘, 夫妻恩爱共商量。
九杯美酒敬新娘, 白头偕老情意长。
十杯美酒敬新娘, 生下儿女成栋梁。
此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过交杯酒后,酒杯放在桌上,有专人来收杯,收杯时还有一段利市话:
合卺杯,合卺杯,我用好言来收杯。
好男生五个, 好女生一对;
大哥子一品当朝,二哥子两江都督,
三哥子可中进士,四哥子江南小梁王,
五哥子新科元郎;大姐要配丞相宝贝,二姐好似王母娘娘!
新娘从进门一刻起就不开口说话,称作为“金口”。
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妻由伴娘陪着,拜谒公婆和其他长辈,称“拜堂”。
日寇侵华时期,国力衰退,婚俗逐步简化,坐花轿逐步改为坐大车,新娘戴墨镜。解放后逐步改为步行送亲。由女方邀请7、8个女青年相伴将新娘送到男方。送亲队伍停在村口,由新郎带上喜糖来迎接,方才进村入室。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道路的建设逐步改为用轿车迎接新娘,用汽车、拖拉机拉嫁妆,用中巴车接送女方客人。
三、挑三朝:婚后第三天,女方派小辈向男方送去面条、汤圆、笤帚等物,谓之“挑三朝”。对“挑三朝”的小辈,男方要给予丰厚的见面钱。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改为“三朝担”随送亲队伍一同到男方。
四、请女婿:结婚后,岳家选择吉日,写书帖宴请新婿。新婿***次去岳家,必备厚礼。由岳家人陪同,带着礼品同女方房族拜谒,称为“拜门”。
五、会亲:女方宴请新婿后,男方父母即选择吉日,写书帖宴请女方父母等贵宾。宴请分两次进行。首先以男方父亲的身份宴请女家父亲、叔、伯、姑父等男宾;过几日以男方母亲的身份宴请女家母亲、姨、姑等女宾。20世纪60年代以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普遍流动,许多人不再守土务农。为方便办事,男宾、女宾都在同***宴请。会亲后,女方亲友才往男方走亲。
建 房
旧时吕城人对砌屋造房认为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从开工、上梁到竣工都十分重视。主家选择吉日开工,开工动土时瓦、木匠同时到场,瓦匠师傅先说利市话:
神仙来到金龙地,金龙地上出金银,
手拿金锹挖金土,东挖金来西挖银;
金龙地上造高楼,高楼之中出状元。
随后木匠师傅口发利市:“某老板,恭喜你,天无忌,地无忌,人无忌,牲无忌,阴阳无忌,金玉满堂,万事如意;今日开工,大吉大利”。竖柱时木匠师傅要说利市话:“某老板,恭喜你,天无忌,地无忌,人无忌,牲无忌,阴阳无忌,金玉满堂,万事如意,今日竖柱,大吉大利”。
新房安放正梁,叫“上梁”。上梁要预选选择好吉日良辰。上梁前瓦匠砌山墙时还有一段风俗:砌东山墙吃馄饨,砌西山墙时吃面,所谓“东山馄饨西山面”。
上梁是建房过程中***隆重的仪式,先后共分供梁、烘梁、浇梁、车梁、抛梁五个步骤。
一、供梁:将正梁木头搁置于新房内,前放八仙桌,桌上备三牲,即猪头、鱼、鸡,然后点上香烛,主家跪拜叩头,瓦木匠把两把大斧、两把瓦刀放在供台上也跪拜叩头。
二、烘梁:供过梁后,主家准备好麦草、芝麻杆,由瓦匠手捧麦草、芝麻杆,点燃后在梁底下迅速移动,同时口发利市:
主家给我金丝草,我与主家来烘梁,
烘烘龙头,代代儿孙砌高楼;
烘烘龙稍,代代儿孙做阁老;
烘烘龙中,代代儿孙在朝中;
烘来又烘去,添喜又添财。
三、浇梁:瓦匠烘过梁后,木匠接过主家早已准备好的两壶酒,一边在正梁上洒酒一边口发利市:
新砌楼房喜洋洋,一对红烛摆中堂,
此酒不是凡人造,杜康造酒我来浇,
主家赐我酒一品,我赠主人一颗印(指房子)。
瓦匠接着口发利市:“一敬天,二敬地,三敬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瓦匠接口发利市:“东浇金,西浇银,壶中浇的聚宝瓶”。
木匠接口发利市:“东浇东无忌,西浇西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木匠接口发利市:
浇浇金龙头, 代代出诸侯,
浇浇金龙首, 大富又大贵,
浇浇金龙腰, 玉带千万条,
浇浇金龙尾, 当中还砌走马楼。
东浇东发, 西浇西发,
南浇南发, 北浇北发,主人家大发。
瓦匠接口恭贺:
恭喜主家, 贺喜主家,
千年鸿运, 万年宝贵。
梁浇好后,紧接着瓦、木匠上楼,瓦匠边上楼边发利市:
脚踏楼梯步步高,主家上梁时辰好,
一步金来二步银,楼房砌好万年牢。
木匠边走边口发利市话:
手扶金梯步步上,芝麻开花节节高,
祝贺主家千年牢,儿孙满堂万年福。
四、车梁:瓦木匠上楼后,分别立于东、西山墙两端,用金索(指绳子)系住梁木两头慢慢往上拉。拉到一半时,瓦、木匠师傅口发利市:
车梁车到半空中,摇摇摆摆象金龙,
要问金龙何处去,金龙来到屋梁中。
然后将梁木车上屋顶,木匠将正梁和主柱的榫头对准,用斧头敲定,这叫“安龙身”。在“安龙身”时,木匠口发利市:
一大斧, 开当铺,
二大斧, 代代富,
三大斧, 子子孙孙坐官府”。
五、抛梁:主人家将预先准备好的一只笆头放在箩里,寓意为“萝里坐笆头----稳笃稳”,将亲友送来的米糕、馒头放入箩内,拉上屋顶,瓦匠口发利市:“手拿金索车八宝,八路神仙送宝来,此宝送到哪里去,一定送到主家来”。瓦木匠在屋顶上准备抛梁。鞭炮齐鸣,主家夫妻两人用红被单拉开准备“接宝”,此时瓦、木匠对主家说:
日出东方紫云开, 八洞神仙走过来,
神仙送宝到你家, 快开方单张开来。
接着主人家高喊:“托福托福”。瓦、木匠将糕和馒头两个两个地丢在主人的被单内,并口发利市:
一接宝喜气洋洋, 二接宝喜事成双,
三接宝三元及第, 四接宝四季如春,
五接宝五子登科, 六接宝六全齐寿,
七接宝七子团圆, 八接宝八仙过海,
九接宝九环连灯, 十接宝十全齐美。
主人家回答:“靠福靠福”。接“宝”后,瓦、木匠将糕和馒头抛向四面八方的人群,瓦、木匠边抛边说:
抛梁抛向东, 主家造龙宫;
抛梁抛向西, 月月进财气;
抛梁抛向南, 子孙做高官;
抛梁抛向北, 世世代代都享福。
此时人鼎沸腾,争抢糕点糖果,场面非常热闹。上梁这天主家备好下酒好菜招待瓦、木匠以及送礼的亲朋好友,即为“上梁酒”,“上梁酒”喝结束才算“上梁”仪式结束。
民风民俗是一种地方性较强的民间文化,它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古老的民风民俗也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研究它的历史变迁,对于了解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发展史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思想所在。
作者简介:韦竹青,本会会员,吕城镇镇志办主任。